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般都被放在一起说,历史书上也是一起学的,春秋五霸指的是五位诸侯之长,但战国七雄指的却不是人,而是七个强大诸侯国的统称,那么战国七=七雄指的是哪七个国家呢?战国七雄灭亡顺序又是怎样的呢?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!

战国七雄,与春秋五霸并称,是战国时期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这七个最强大诸侯国的统称。
三家分晋后,赵、魏、韩跻身强国之列,又经田氏代齐,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。在这七雄之中,以秦中后期国力最强,齐国在战国中期崛起,韩最弱小,魏都大梁最壮观,赵国多名将,燕与中原来往不多,楚国领土广阔。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,秦先后灭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,统一天下,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。春秋时代诸侯演变为战国七雄,是“城邦国家”向“领土国家”的发展。
齐
春秋时期,齐桓公首霸中原。春秋末年,齐公族衰落,卿大夫相互兼并。战国晚期,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。
灭亡:公元前221年,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,俘虏齐王建,齐国灭亡。
楚
先秦芈姓(芈本作幁)周朝诸侯国,战国七雄之一。亦称荆。芈姓是所谓“祝融八姓”之一,始祖为季连。进入春秋后,楚国国力强盛,与晋国长期争霸.。春秋晚期,楚长期陷入公族内乱,风头渐渐被临近的吴国抢去。战国早期,楚惠王再度灭蔡,占领淮水流域。战国中期,楚威王败越。楚怀王时,楚与齐纵亲。战国晚期,楚背齐合秦。
灭亡:公元前223年,秦将王翦、蒙武破楚,虏王负刍,楚国灭亡。
燕
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。战国时为七雄之一,前222年被秦国灭亡。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,文化较中原落后,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,凭借齐国“尊王攘夷”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,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。
灭亡 :前222年燕灭于秦。
韩
韩国先祖为晋公族。曲沃桓叔生子万,封于韩原,立韩氏。后晋国称霸,韩氏中衰。至韩厥,为晋悼公正卿,晋悼公复霸,韩厥之力颇多。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,韩氏显贵。前403年,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、魏同为诸侯,建立韩国。
灭亡:至前230年,秦王政首灭韩国。
赵
前403年,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,赵氏正式建国。三晋分家之初,三家秉承晋阳之战之团结。韩赵魏三晋经常结成三晋同盟,一起行动,共同进退。时三晋在魏文侯的领导下,形成一股极强的军政势力,破齐、伐秦、败楚、瓜分中原,天下不敌。经过各大国与魏国长期的周旋,魏国霸业渐衰,赵国逐步崛起。赵主父死后,赵惠文王继其父之烈,渐与秦成争霸之势,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终对手。
灭亡:前228年,秦王政派军灭赵国,俘赵王迁。
魏
魏国先祖为毕公高,后毕国亡,公族称毕氏,流散各地。有一人曰毕万,侍奉晋献公为车右,因军功封于魏城,立魏氏。晋悼公时提拔魏绛为卿士,魏氏大宗始入晋国六卿行列。魏氏发家较晚,较之其余五卿稍弱。前453年,魏桓子魏驹伙同赵、韩灭智伯,剖分晋国。前403年,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,史称魏文侯。
灭亡:公元前225年,秦将王贲攻魏,决河沟灌大梁城,虏魏王假,灭魏。
秦
秦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,非常得宠。后平定徐国之乱中,造父军功显赫,乃受封于赵城,立赵氏。其后非子受封于犬丘,建立秦国。几代人的惨淡经营,后因勤王有功,始为诸侯,称秦襄公。秦国之贫瘠,中原诸侯皆卑之。至秦穆公图强,国势稍盛,称霸西戎。而后,秦国又长期陷入低迷,屡为晋国所败。后三家分晋,三晋联合攻打秦国,秦国更衰。
战国时期,魏用吴起为将,屡败秦军,攻入关中腹地。秦孝公即位后,下求贤令,卫鞅入秦,见用于孝公,孝公委之以国政实施变法,史称“商鞅变法”。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。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。前316年秦灭蜀,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。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,前238年掌权,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。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,到前221年秦灭齐国,统一中国。
战国七雄灭国顺序:
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,秦先后灭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,统一天下,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。所以除秦外其他六国先后灭国顺序为:
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。
记忆口诀:
战国七雄地理方位:齐楚秦燕赵魏韩,东南西北后中间。
战国七雄灭亡顺序:喊(韩)赵薇(魏)出(楚)演(燕)齐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