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谁?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典故

时间:2024-03-21 23:11:15来源:考试帮手网作者:小黄鸭

   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,一般形容两个人是知音的时候,都会用到这个成语。那么高山流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呢?这个成语故事具体讲述了什么故事呢?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个故事吧!
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谁?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典故
    “高山流水” 典故最早见于《列子·汤问》。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,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、相知可贵、知音难觅、痛失知音、闲适情趣等典义,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。

     高山流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。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,原籍是楚国郢都(今湖北荆州)。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,善弹七弦琴,技艺高超。既是弹琴能手,又是作曲家,被人尊为“琴仙”;钟子期,名徽,字子期。春秋楚国(今湖北汉阳)人。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、披蓑衣、背冲担、拿板斧的樵夫。

    《高山流水》也是中国古琴曲,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。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,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“峨峨兮若泰山”和“洋洋兮若江河”。伯牙惊道:“善哉,子之心而与吾心同。”钟子期死后,伯牙痛失知音,摔琴绝弦,终生不弹,故有高山流水之曲。

     “高山流水”比喻知己或知音,也比喻乐曲高妙。后世分为《高山》、《流水》二曲;另有同名筝曲《高山流水》,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。

     成语典故:
     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,姓伯,名牙。他很喜欢弹琴,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。伯牙天资聪颖,琴艺大进,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。  一日,老师对伯牙说:“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,好吗?

     伯牙一口答应,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,老师让他坐地休息,自己去找老师去了。

     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,久等不见老师归来,便沿一条山路寻去。绕过一个山头之后,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:真是云中飞瀑,雾中清泉,水花四溅如珍珠,激音回荡如仙乐。伯牙顿感天眼大开,灵感涌起,便席地而坐,抚琴而成妙曲。突然,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:“哈哈,哈哈……仙师被你找到了。”

     伯牙恍然大悟,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。相传《水仙操》和《高山流水》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。从此,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,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。

     后来,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。一日,他奉命出使楚国。因遇大风,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。待风平之后,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。伯牙站立船头,仰视明月,俯视江面水波,琴兴大发,便抚琴而弹。一曲即终,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,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。

     伯牙大惊,便问道:“你会听琴,你能识琴之优劣吗?”

     樵夫接琴观之,答道:“此琴叫瑶琴,是伏羲氏所造,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。其树必高三丈三尺,截为三段,上段声音太清,下段声音太浊,只有中段,清浊相济,轻重相兼。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,择吉日良时,凿成乐器。最初,此琴有五条弦,外按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内按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后来,周文王添弦一根,称为文弦,周武王又添弦一根,称为武弦。因此,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。”

     伯牙听罢,心悦诚服,便又调弦抚琴,时而雄壮、高亢,时而舒畅、流利。樵夫时而曰:“善哉,峨峨乎若泰山。”时而曰:“善哉!洋洋乎若江河。”

     伯牙大喜,推琴而起,使礼而问道:“天下贤士,请教高名雅姓?”樵夫还礼,说:“在下姓钟,贱字子期。”伯牙叹曰:“相识满天下,知心能几人。”即命童子焚香,燃烛,与子期结为兄弟。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。

     第二年中秋时节,伯牙如期而至,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,子期已离他而去。伯牙在子期的坟前,抚琴而哭,弹了一曲《高山流水》,曲终,以刀断弦。并仰天而叹:“知己不在,我鼓琴为谁?”说毕,琴击祭台,琴破弦绝。后人感其事,就在汉阳龟山尾部,月湖侧畔筑一琴台,以资纪念。

     现在 “高山流水”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,也比喻乐曲高妙,大家都清楚了吗?

相关推荐

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?闻鸡起舞的故事简介

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?闻鸡起舞的故事简介

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是闻鸡起舞这个成语,这个成语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,是一个很励志的故事,现在也

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?悬梁刺股的含义和故事

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?悬梁刺股的含义和故事

历史上有很多非常励志的故事,比如说凿壁偷光、悬梁刺股、闻鸡起舞等,这些成语典故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,下

纸上谈兵的意思及故事典故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?

纸上谈兵的意思及故事典故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?

很多成语都是由成语故事发展来的,都是历史人物的相关典故,下面给大家介绍的这个成语纸上谈兵,想必大家肯